专页|中低产田地改造—— 产业发展之基群众增收之源
| 招商动态 |2016-04-29
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是补齐“三农”短板,建设高原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增产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保障;是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
来自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消息显示,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中低产田地改造以来,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迈出了重大步伐,创新创造了鲜活经验,闯出了一条更加符合云南耕地特色的改造之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先后整合投入资金316亿元,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2037万亩,全省高稳产农田总量达到5037万亩,提前5年完成了规划的目标任务。其中,2015年全省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45.2万亩,完成投资51.7亿元,超计划投资11.7亿元,超计划目标45.2万亩。今年一季度,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实现良好开局,全省实际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投资23.63亿元,实际完成改造面积192.68万亩,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任务目标300万亩的64.2%。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推进实施,显著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 山
石漠化治理为抓手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
“文山州山区群众的贫困,实质上是生存环境的贫困,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贫困。加强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山区脱贫基础,是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早日摆脱贫困的迫切需要。”文山州中低改办副主任廖玉春说,文山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总土地面积的97%,岩溶地区占总土地面积的53.4%,且87.4%的耕地在山区半山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地产出率低,农民收入不高,贫困程度较深。
基于上述原因,文山州高度重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突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以石漠化治理为主要抓手,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州共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143.32万亩,完成投资25.78亿元。
西畴县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是文山州乃至全省的石漠化重度县,“种下几大坡,只收几箩箩”是当地群众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以来,西畴人弘扬“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探索石漠化地区中低产田地改造新模式,炸石垒埂、客土造地,在苍凉乱石窝里造出了一片片有规模、石埂笔直、台面平整的石山台地,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和改造,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西畴县组织实施蚌谷长箐、兴街三光、董马幺铺子等5个流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33平方公里,完成以土地整治项目为主的中低产田地改造12.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地3.7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达到12.2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43%。去冬今春,西畴县以项目为抓手,以示范区建设作引领,推动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积极打造兴街三光“省级示范区”,共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27万亩,配套完成田间沟渠16条18.4公里,田间道路19条22.7公里。
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全县石漠化地区农田基础设施发生巨大变化,产业发展迅速提升,群众收益大幅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转变。钟玉凯是三光村多依坪村的村民,开展炸石垒埂建台地前,常年种植烤烟30亩,改造后种植面积扩大到42亩,去年纯收入10.8万元。据介绍,三光片区改造前年种植规模4000亩左右,改造后达到6850亩,种植面积净增71%,生产成本则由2330元下降到1667元,亩均增收663元,去年群众实现增收454.2万元。
昭 通
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助推苹果产业发展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中低产田地改造就推进到哪里的思路,各州市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改后产业大变样的示范效应凸显。其中,昭通市在11县区继续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昭阳区苹果标准示范园,鲁甸和大关蔬菜种植,盐津食用花卉产业示范园,巧家、永善、绥江和水富特色经济林果等特色区域。
据昭阳区中低改办专职副主任罗荣华介绍,2014年以来,全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重点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苹果产业发展。去年,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0.85万亩,成功吸引陕西海升公司、津巴布韦南方矿业公司、湖南昭通商会、昭通庆丰公司、云南多宝龙公司等省内外企业,落户昭阳区新建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苹果种植示范园0.44万亩,带动全区苹果种植大户、农户,新种植苹果1.4万亩,促进全区苹果种植规模达到28.5万亩,产量达到40.2万吨,产值达到21.9亿元。
“去年公司与昭阳区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共同投资2450万元(其中:公司投资2000万元,政府投资450万元),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发展苹果产业。”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昭通分公司负责人王俊清说,目前项目区苹果已开始投产,丰产后将比建设前亩均增收1.5万元以上,25年后,该片区农业基础设施将移交政府管理,苹果树移交农户经营。
湖南商会昭通远志公司负责人张道平介绍,了解到昭阳区正整合资金,在苏家院镇双河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信息后,公司就决定在该区域投资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公司已成功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苹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他说,因为片区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即使地租价格稍高,也愿意在此发展。
苏家院镇双河村7社农户张坤华家共有9.7亩土地,以前自己种2亩包谷套洋芋和2亩水稻,另外5.7亩租给别人种蔬菜,每亩每年地租400元,两个儿子一个外出打工,一个在家帮忙种地,全家人辛苦一年也就有个4万多元的收入。自从2014年政府规划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后,村里的土地开始大面积流转种苹果,他家的土地有5.7亩流转给昭通庆丰公司,有4亩流转给湖南商会远志公司,地租每亩每年900元,以后每五年涨200元,两个儿子全部外出打工,每人每月3000元,他和老伴在当地苹果园做工,每人每月2600元,一年下来,全家总收入能有14万余元,差不多是原来的3倍,还没有原来辛苦。对此,老张很满足。
“昭阳区高标准农田的成功建设,为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罗荣华说,一是为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开辟了一条新模式,即仿BOT模式,招商引资、政企共建;二是为全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苹果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楚 雄
村企联动促农增收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楚雄州永仁县莲池乡班别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位于元谋县物茂乡和永仁县莲池乡勐莲村委会、班别村委会的三地交界处,也称“班三界”。过去,班别村是莲池乡有名的后进村、贫困村,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走出了一条村企联动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据楚雄州中低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班别村土地面积广阔,但大部分是荒山荒坡,镇村干部在充分摸村情、听民意的基础上,确定了“抓土地开发整理培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于2009年实施班别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该村8700亩荒山荒坡进行整理改造,完成投资1599.62万元。
班别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后,县乡村干部狠抓农业招商,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采取莲池乡政府委托永仁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挂牌方式对班别辖区内8700亩集体林地使用权向社会公开招租的方式进行招商,共引进楚雄欣源公司,永仁绿玲实业有限公司两家农业龙头企业出租6100亩土地培育发展油橄榄产业,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之路,改善了生态环境,使荒山劣势变成产业优势,使土地优势得到及时发挥。
据悉,两个公司一期投入3500万元,修建了总蓄水量30万方的小坝塘2个,种植油橄榄6200亩,形成了油橄榄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30多户群众种植油橄榄1000多亩,今后,油橄榄产业将成为班别村的支柱产业。楚雄欣源公司二期计划投资5000万元配套滴灌设施,建盖集研发、加工、综合办公的油橄榄园区,开发橄榄油、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和橄榄酒、橄榄果罐头等精深加工产品,预计5年后,基地每年产值将达到2200多万元。
为促使油橄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县乡党委政府和班别村党总支及时为公司化解基地与周边群众的林权纠纷,协调解决了水、电、路等困难,并介绍周边群众到基地打工。2014年又在基地上成立了油橄榄产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组建了油橄榄产业党支部,动员、组织、引导群众种植油橄榄,积极协调油橄榄产业发展中公司与农户土地、劳资等关系,并把公司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开展油橄榄种植、管理等技术培训。如今,班别村的油橄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过去的班别村是有名的贫困村,2013年全村2500多人口中,贫困人口就有1000多人。”班别村的李加祥说,现在的班别村,群众种植油橄榄每年可增收360万元,农户林地使用权转让每年可增收36万元,到基地打工每年可增收600万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00多元。
临 沧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创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临沧坚持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区域纳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范围,中低产田地改造措施配套和产业布局同步,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助推了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临沧市中低改办主任张中宇介绍,临沧市在项目建设中实现了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各企业优势相结合、与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一批农业庄园在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助推下初见雏形。
“十二五”期间,临沧市共改造了38.26万亩以甘蔗、烤烟、坚果、香蕉、茶叶、咖啡、蚕桑、蔬菜、中草药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创建了耿马华裕庄园、临沧华叶庄园、镇康县哈里咖啡庄园、凤庆县洛党蔬菜与畜牧循环农业示范庄园等一批农业庄园。项目区优势特色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增值增效明显,增值最高的作物是香蕉和蚕桑,亩均分别增7489元和2790元。
“耿马县勐间坝1000多亩农田,以前只能种一季,现在可以种两季,亩产可达8000多元,比原来增加4000元左右。”张中宇说,通过修筑沟渠、铺设管网、修建机耕路、土地平整等改造措施,项目区基础设施开始完善,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高,产业增值增效明显,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在云县幸福镇石佛山万亩高原特色产业示范“咖啡+澳洲坚果”基地,慢遮村的罗正华算了一笔账,项目区原来种包谷,每亩收益七八百元,现在通过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种上了咖啡、坚果,每亩收益已有2000多元,四五年后可以到3000多元,是原来的好几倍。
凤庆县洛党镇大兴村龚家湾兴旺小组唐永学高兴地说:“我家有2.4亩地,以前缺水,每年要等到雨水来才种玉米,最好收成也就750公斤,经济价值不足2000元。近年来,政府在地中间修上公路、三面光大沟,配发水管,手把手教会烤烟种植技术,烤烟收入已达8967元。烤烟收获后,又套种早秋甜脆玉米,能有近4000元的收入,玉米收了还种红花,又有差不多5000元的收入,幸福生活一下子就来了。”
在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临沧十分注重在高原特色项目区对山、水、林、田、路等设施进行综合配套,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例如,凤庆县建成的墩子山和安石村高优生态茶园节水灌溉示范区,通过在茶地上定植香樟、樱桃和泡核桃等经济乔木作覆荫树,以短养长、以长补短、长短结合发展多元化立体经济,极大促进了山区绿色经济产业发展。
普洱
建现代化高稳产农田 助力边境美丽乡村建设
普洱市有四个县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工程性缺水、交通不便、生产力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群众,自2009年以来,普洱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如今,走在宽阔平坦的机耕路上,映入眼帘的是稻谷潇洒地泼金,茶园弥漫的新绿,硕果含笑的枝头,昔日田窄、坡陡、路阻,收益低、成本高的现状得到了有效解决。
普洱市中低改办专职副主任王建军介绍,围绕“田成方、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的改造目标,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积极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充分发动群众实施了中低产田地改造,使项目区田块达到能排、能灌、能机耕的现代化高稳产农田,为全县的农田改造做出了典范。
曼滩村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实施后,多数农田出租给外商种植香蕉和蔬菜,项目区农户每年可增加产值164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其中:种植水稻500亩,亩产增加50公斤,新增粮食25000公斤,按2.4元/公斤计算,新增产值6万元;种植香蕉500亩,每亩租金1000元,农民直接收益50万元;种植蔬菜500亩,每亩租金1800元,农民直接收益90万元;土地出租后,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民就地打工,1000亩地可收益18万元。
改造后的项目区沟相通、路相连,管网水池配套,村组道路硬化,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新家园在田园山水间拔地而起,田园风光与新农村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富裕和谐的新景象。2013年,曼滩村以原生态民族风情的曼妙灵境、古朴神奇的独特风韵,获得“中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荣誉称号。2014年,曼滩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另据了解,普洱市在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带动下,结合全市产业规划和项目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围绕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冬玉米、冬早蔬菜、蚕桑等特色产业,亩产年均3000元至10000元,形成了改造一片中低产田地,发展一项特色农业,助推一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农民群众的良性发展格局。